吳震春-吳震春醫師走向

吳震春醫師走向婦產科的背景與機緣

  出生於台南市的吳震春醫師,父親是日治時期的公務人員,吳震春接受日治時期完整的醫學訓練。1944年在台北帝國大學醫學專門部完成學業後,當時訓練的內容主要是內、外、婦、兒四大科別,吳震春回憶,「我就覺得內科比較靜,外科方面動作比較多。」自己覺得手、腳好像很靈活,走外科系似乎比較合適。婦產科因為也有動刀的需求,吳震春考量自己的長處之後,就選擇了婦產科作為終身的志業。對於自己似乎手腳相當靈活,吳震春歸功於中學時就開始學習劍道,訓練出自己的敏捷反應。在日治時期就讀中學,都需要在柔道跟劍道當中擇一練習,當時就讀台南二中(現今台南一中)吳震春選擇了劍道,也練得相當有心得。吳震春回憶起來,似乎自己的中學時期只有「瘋劍道」,不僅成為校隊,畢業時也已經升到二段:
自己在鍛鍊劍道,所以中學的時候差不多都沒在讀書,都在打劍道,不然也不會變成二段,就是每天下午都打得常常瘀血。……變成校隊,我中學畢業的時候,已經二段了,……打得到人家的要害,所以要很敏捷,……當然有技巧,也要有體力。1
雖然謙稱因為勤練劍道而沒有認真讀書,吳震春對於自己能夠考上台北帝國大學醫學專門部,也歸功於劍道的訓練。因為劍道精神也訓練一個人的意志力,當吳震春體認到那時中學學歷無法找到工作時,就能認真的讀書,重考一年,考上台北帝國大學的醫學專門部。

  吳震春日後在醫界成就斐然,歷任馬偕婦產科主任、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到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等職務。不過吳震春表示,走上醫學這條路,並不是他一開始就做好的人生規劃。選擇習醫,主要是因為考量日後的出路,如果只有中學畢業,最多也只能到公學校作代理教員,讀到專門學校出來,有了一技之長,才是長久之計:
那時候,中學畢業出來如果沒讀專門學校,根本就沒工作,……那時候只有台南高工,(即)現在的成功大學,跟台北帝國大學有一個醫學專門部。2 ……沒什麼特別的,或是做醫師的使命感,……就是要做醫生、要去救人還是什麼,沒有這個想法,……去做醫生不是我說很愛做醫生,就是考上了就不得已做醫生。3
這樣的想法也反應了那時的一種思考方式,許多時候一開始選擇從醫,不見得有什麼偉大的原因或是家人的期待,只是一個時代下對於生活的抉擇,但人生際遇的演變卻常出人意表。

  當時吳震春台南住家的那條街,也只有三個人能就讀台北帝國大學醫學專門部。在那年代,能夠考上大學是相當的稀罕,在地方上是大事,像是中狀元一般,人盡皆知。對於「未來的醫生」,也就有許多人要當媒人,上門來提親,「有人會來提啊,普通說,嫁妝多少、畢業要在哪裡開業、買房子什麼的,很多好的條件就是了。」但那時吳震春覺得都還沒讀書,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也不知道,因此也就沒有定親的意思。

  求學期間正是戰爭相當吃緊的時刻,當時總督府調派一些醫師去南洋,主要是開業醫師,也招募醫學生畢業後擔任軍醫:
那時候醫學生沒有派去當兵,但是有軍隊委託,畢業之後就要去當軍醫,有那種制度。台灣總督府也有獎學金,畢業之後要讓總督府把你派到南洋、去哪裡,有這個制度,一個月領五十塊,那個時候五十塊很大,警察一個月才領二、三十塊而已,那個時代,一個學生五十塊,但是畢業之後你要讓他派。4
不過當時大部分學醫的人,畢業後主要就是要開業賺錢,許多學醫的人本身也是醫學世家,經濟狀況都不錯,因此沒什麼人去申請總督府的獎學金。然而吳震春體恤身為公務員的父親要支付家裡七、八個小孩的教養費用,實在相當吃力,無力負擔他在台北的求學開銷,就去申請總督府的獎學金,一個月五十塊錢就足夠自己的生活開支,不需要再另外跟家裡拿錢。如此,1944年他畢業之後即被派去高雄的衛生課服務,主要的工作是為鄉下被調派去當軍人的進行身體檢查,月俸也有一百多塊錢。不過當時物資缺乏,物資都是配給,有錢也沒有地方花,一年之後戰爭結束,吳震春才回到台北。

  吳震春之所以回到台北,主要原因在於他自覺只有醫學校畢業的程度,缺乏經驗,還不足以獨當一面行醫,因此需要到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來做進一步的訓練:
一定就要來台北的大間醫院做住院醫師,才有辦法做醫生,在學校只有聽聽聽,實際上沒有什麼經驗,要開一張藥單你也沒有辦法,只有剛剛畢業而已,要做……住院醫師之後,才有辦法直接看病人。5
當時台北的大醫院並不多,婦產科方面有名的更少,中興醫院有人稱「大將」的徐千田教授主持,台大醫院則有魏炳炎與邱仕榮,另外就是國防體系,這幾個地方都是台灣戰後最有名的婦產科學習處所。吳震春到徐千田那裡擔任助理的職務,也就是住院醫師,「人家那時候是說進入醫局,醫局裡面有五年、四年、三年的,這樣子。」主要的工作,除了在徐千田看診的時候在一旁作書記之外,就是在手術的時候擔任他的助手,幫忙遞器械、以及拉鉤等工作,也順便學習更多的婦產科知識與技能,從最普通的婦科手術例如剖腹產、子宮摘除等,卵巢囊腫、子宮瘤,或是尿失禁等的處理。此外早上都有開會,每一個案例都要報告治療的經過,以如此的方式慢慢學習。當時婦科最困難的手術是子宮頸癌,而徐千田是台灣進行這項手術最有名的人,因此在中興醫院那段期間最主要的學習,也就是看徐千田進行子宮頸癌手術,不過大家的壓力都很大:
那個(手術過程)是緊張兮兮的……,因為那個開刀很大,時間很久,那個助手在那邊做得不好,徐千田就氣得要死。助手要拉鉤,拉好他才能手術,沒拉好他沒地方(下刀),他就生氣了,問你說你為什麼做成這樣?
徐醫師教導的方式是典型日本式的,要求非常嚴厲,就是在這樣的風氣下訓練出不少傑出的醫師。

  開刀多是在下午,早、晚則各有門診。當時台灣整體的手術環境並不好,麻醉以及輸血都是問題,因此子宮頸癌手術的過程相當的危險:
……以前的人要手術,(很)冒險。……他們手術的時間要三、四個鐘頭,麻醉的時間,以前的麻醉是用那個腰椎的麻醉,頂多有作用差不多兩個鐘頭,手術還沒結束麻醉就過去了。……他們把他壓著,硬(是)趕緊手術,流血都流了幾千西西,輸血才輸四、五百,條件很差。
除了麻醉的問題之外,血庫尚未建立,輸血常常是要靠血牛。因此,子宮頸癌手術剛在台灣發展的時候,開刀的死亡率相當高,所以當時評判一個婦產科醫師是否為「頂尖高手」,或是一個醫院的婦產科好不好,是否有能力進行子宮頸癌的手術,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在1950年代,只有少數幾位醫生或是大醫院能夠進行子宮頸癌手術,科技隨著時代進步,解決了麻醉、輸血等問題,再加上婦產科醫師技術的提升也較過去普遍許多,吳震春感嘆,「現在就不一樣了,現在說要輸血就輸血,麻醉有麻醉師啊,現在跟以前那時候差很多啦。」 6

  當時的住院醫師只有領公務員微薄的薪水,很難維持生活,幸好有些外快可以賺。過去從大醫院接受過訓練的人到外面開業後,還是跟原來的醫院維持相當好的關係,除了有問題可以回來尋求協助之外,偶爾有事外出,或者要出去遊玩時,也可以找醫院裡年輕的住院醫師去幫忙,代理他的工作,在診所看診。也因為有這樣的機會,與吳震春同時期的住院醫師們才有較好的收入,能夠維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