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希米-報導鄒族傳奇

報導鄒族傳奇─李村長與茶山村

  鄒族,集中在阿里山鄉的達邦、特富野、里佳、樂野、來吉、山美、新美、茶山等村落。

  茶山村有三個族群:鄒族人佔百分之六十,漢人佔百分之三十,布農族則佔百分之十,三族相處得非常融洽。全村約有 全村只有一百多戶人家,250村民。大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教會活動是村民的精神生活重心。

  茶山村非常偏遠。這裡的朋友說,公路未通以前,他們要走一整天才能到嘉義市,在那裡過夜、辦完事回來已是第二天半夜了。村子裡的傳統作物是小米、竹筍和梅子。小米是以前的主要作物,如今賣不出去,只能自己吃;竹筍和梅子過去有廠商收購加工外銷,最近幾年銷路不好,除了送到附近幾家餐廳,也運到一、二小時路程的地方賣,價格也比其他產地便宜。他們還生產一些茶葉,頂著阿里山茶的名號,價格還好。後來發展苦茶油,做得不錯,但有些廠商從大陸進口苦茶油,以低價卡位,衝擊到當地苦茶油的銷路。最近幾年咖啡也開始成為熱門商品,有時候農產品因為沒有健全的銷售管道或是收成後不符成本,村民會放棄收成,教會不忍會友血本無歸,生計難過,暫時充當中盤商先收購,再送到平地教會或各地義賣,但也非長久之計。有些村民無法靠農業收入養家,很多村民到平地打工,又造成人口外流問題。

  除了生產環境的改變,整個社會經濟環境也改變了,和台灣其他農村一樣。過去,村民除農耕外還打獵,他們打獵是夠吃就好,不像現在非法獵人濫殺圖利,造成野生動物滅絕。當時他們出外身上隨時帶著獵刀,如今獵場被政府收回保護,沒獵可打。開村的長者身上佩掛著一把摺疊式鋸子,茫然的眼神讓人看了心酸……

  幾年前農委會推動農村再造,協助村民發展休閒農業,修築道路、蓋涼亭、獎勵生態景觀,李村長即積極爭取,並且大力的讓村民參與規劃,而非一成不變的交給包商執行,其中最顯見的是村內涼亭活潑化。這些在茶山村內隨處可見的亭子,都富含屋主自身的思維和生活經歷,若佇足觀賞,就會由中看到每個家族的生命故事。逐漸將茶山村建設成一個有特色的休閒農村。如今這些亭子已成了外人對茶山的印象、特徵與資產,也成為全國涼亭最多的村莊。

  在村長李玉燕長老的堅持下,更帶動了庭園生態化。走在村子裡,隨處可見生態化的庭園,不像花木排列得整整齊齊的傳統花園,而像一座迷你的自然公園,這邊一簇花,那邊一圍樹,步道蜿蜒,一眼見不到底,感覺非常自然,沒有工匠化的景觀。

  李村長說,小時候院子都是菜圃,後來為了居家方便都鋪上水泥。幾年前想打掉水泥地,還它一個小小的生態環境,但可真不容易。她自己以身作則做出一個生態花園,才慢慢有人跟進。現在連面臨小路的房子,就算只有一點空地,村民也會加以美化。這種社區轉型非常成功,在偏遠的原住民部落尤其難得,也引來很多遊客。

  村子裡有十二家民宿,經營者都有生態景觀的概念,因此,我們看不到大型的民宿招牌,經詢問才知道哪家可住宿。

  身為虔誠的基督徒也是茶山教會長老的李村長,在兩任村長的八年任內,幾乎是鞠躬盡瘁,直到卸下村長職位,加上一場不大不小「剛剛好」的車禍,才稍得喘息,但仍熱心的為教會及山上的事付出,在茶山地區有舉足輕重之影響力。

  李村長說鄒族沒有「謝謝」這個詞,只有a veo veo yu「我心喜悅」。因為鄒族的傳承是分享的文化,例如打了山豬回來,不是自己家人獨享,而是與族人一起分享,分享的時候大家內心都非常喜悅,所以只有一句a veo veo yu「我心喜悅」就夠了,不必說謝謝。這麼美的分享文化,現在仍在某些地方維持著。在鄒族人家的涼亭下,他們會掛串芭蕉請客,客人只要說聲a veo veo yu「我心喜悅」,就可以享用芭蕉。 但是現在從山下到這裡來的遊客,是來消費,不是來分享。導遊會告訴他們:看到芭蕉可以盡量吃,那是不用錢的。於是遊客吃不夠還多拔幾根帶回去。最讓村人傷心的是,路旁他們種的一整排芭蕉,旅客竟一整串割下來放上車子帶回家。山上的朋友說:我們的芭蕉是要分享的,但是遊客這樣做,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樣制止他。

  這幾年休閒旅遊蓬勃發展,外地帶來的衝擊下,在遊覽車業者主導的旅遊模式下,遊客來此進行快速消費,整車開進來、下車進餐廳、逛禮品店、上廁所、然後上遊覽車。遊客根本沒時間體會生態美化的社區,更不會欣賞分享的文化。

  到阿里山上光是看看國寶魚固魚或是山地舞表演,並不能代表或是了解原住民的文化,而這樣的生態也影響到原住民純樸的個性,金錢的誘惑與價值觀的改變,讓年輕年忙著去跳舞表演賺錢,教會與學校反而成為商人賺錢的阻力,也因此有不好的勢力和事情開始在山上發生。

  李村長生性隨和熱心好客,又超會講故事,到茶山村不只能聽到生動活潑的生態導覽,也可以從她口中聽到山上的故事,族人的神話傳說,教會兄姐或親身的見證,而她也常不拘小節又自然的打著赤腳到處跑,赤腳村長的封號因而不逕而走。

  在八八水災時,李村長眼看雨愈下愈大,也愈下愈久,山上的生活經驗讓她警覺到,即將會有土石流發生,當下她人在山美,她在教會前的空地,跪在地上迫切的禱告,求神保守看顧不要讓教會受到土石流的吞食,李村長怕自己張開眼睛禱告,若看到土石流衝下來會害怕跑走,就閉起眼睛,專心仰望神的祈禱,這樣做等於把自己完全暴露在極度的危險中,極可能成為土石流下的犧牲者,土石流的的撞擊聲音就在耳邊,是那麼的可怕與接近,但是李村長專注的禱告,讓她忘了這一切,也早將自己生命交在神手中,當她禱告完轉身一看。土石流不知何時已經在教會前轉個彎。換了一個方向繼續向山下宣洩而下。神垂聽了禱告。保守了教會免於滅頂,也拯救了李村長的性命。

  這場災難的來臨,在人看起來是不幸的,是悲慘的,但在李村長的眼中,這是神給她們的提醒,在這次事件中阿里山雖有重創,道路柔腸寸斷,交通中斷,斷水斷電缺糧,民宿倒塌,家園與農作受損,卻無人失蹤或死亡,大自然的土石流帶給山上的是更深的反省。如何面對山上村民心中的土石流,才是更困難與棘手的。現實的問題當然需要面對和重建,有政府和許多教會,民間社團等等的幫助(其中不乏虎頭蛇尾和短期放棄的單位),只要同心努力,所有的硬體都可以再現甚至升級,但是如何讓心中的土石流(遠離神,只想自己的利益,向錢看的價值觀,出賣自己的靈魂,放棄學業等等)能夠清除,心靈的重建才是茶山所迫切需要面對和解決的。

  李村長看見長久和急迫的需要,也視心靈重建為首要工作,在這當中教會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兒童、青少年、寡婦的關懷工作,信仰,教育,品格養成----等等,希望有機會成立專門單位,可以持續一個部落一個部落長久地做下去,更需要有山上村民的訓練與投入,不可能永遠倚賴外來的幫助者。這些都需要長期向前走下去。

  茶山─珈雅瑪樂舞團(Cayama):珈雅瑪樂舞團是由老村長李玉燕長老號召村民組成的,茶山的招牌歌曲〈珈雅瑪之歌〉,即由李老村長親自填詞譜曲。如果你有機會到茶山去,別忘了聽她們即興地高歌一曲,必定會有所感動。

後記:
  從李村長對茶山村與教會的種種憂心,是一種從靈裡發出深切的隱憂與關愛,TCMA經由已經關心投入阿里山鄒族部落社區營造工作27年的建築師張克平長老(嘉義市基督教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的引薦與多次陪伴上山,希望關心相關事工,從健康、醫療、教育、經濟、家庭、信仰、人口外流等問題中找出著力點,由於醫療部份已有嘉義基督教醫院與聖馬爾定醫院有常設定點醫療站及相關醫療照顧在進行,所以不再重複。

  目前開始關心與籌備的工作有負擔之傳遞、天使在線、記錄短片、鄒族語詩歌保存與傳承、「承擔苦難攜手重建浴火重生共享榮耀」為主題的攝影比賽等等。

  因著神的愛,我們學習來愛這群山上的朋友,若是您願意對阿里山鄒族部落有更多的關注與奉獻,歡迎與TCMA連絡。

資料來源:
1. 李村長口述
2. 認識李村長的兄姊轉述
3. 參考自網路
本刊採訪組編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