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跟隨腳蹤-石佳玉
姓 名:石佳玉 同學
見習的前幾天都在跟診,有肝膽胃腸科、胸腔內科、免疫風濕科等,讓我看到醫生與病人的互動,以及瞭解很多關於臨床方面的知識。對我來說,才剛要升上大二,到臨床的學習階段還嫌早,一籮筐不解的問題激發我未來要認真學習。
在胸腔內科跟診時,先看醫生與一位TB病人的對話,如未吃藥前是否有生理上的不適,以及吃藥後的身體狀況又如何,若吃藥後有不適,則進一步問關節有無感到疼痛、平常有無咳痰、腳大拇指附近有無腫脹,以及眼睛是否看得清楚,肝臟的功能可以看眼球的色澤等,讓我瞭解問病要能注意觀察病人身體的外表,做到見微知著,小地方的病灶都要仔細察看。而醫生也得追蹤病人所接觸的人,因為他們也可能會被傳染,一旦病人的家屬有病徵出現,也一併需要觀察與治療。因此醫生必須與病人維繫良好的關係,若病人沒有時常回診,很多相關資訊容易疏忽,有可能造成另一波傳染。另外,郭醫師也用簡報的方式簡介肺結核,並給我們看X光片,對照正常與有問題的肺葉是什麼樣子。之後,去了肺功能室,瞭解測試的兩階段過程,感謝兩位實習醫生,讓我們見識到完整的試驗流程。
下一堂的肝膽胃腸科,醫生讓我們在旁默默觀看,他一邊處理手中的病人,一邊用很輕鬆的方式介紹他的工作,他給予我們許多當醫生待人處事的道理,如看病人時,腦中必須馬上想到為病人的計畫,像吃東西要注意什麼、住院要多久時間,甚至吃藥時遇到特殊情況的解決辦法等,讓病人知道醫生不止關心病人當前的情況,甚至未來關於病情的照護或用藥知識也當告知,讓病人有種被在乎,並知道怎麼去面對自己的身體狀況,而非只是吃藥打針而已。有次王醫師問:一個病人進到醫院,最在乎的是什麼?選項有舒適感、醫生的醫術水準、環境乾淨與否、病人的隱私,以及醫院的服務態度等。每位見習生答案都不一,最後醫師回答是「隱私」,後來想想很有道理,隱私之外的選項若有不盡善盡美之處,有些病人尚能忍受,但若是隱私一旦不被重視,絕大部分病人的反應是即刻的,對心理層面的傷害是最直接的,很多醫療糾紛也多因為此而造成的,所以不可不慎。
在心臟內科,李醫師像是把我們當成一張白紙,從高中生物講起,介紹的心臟構造,並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我們瞭解心臟跳動的過程。教學過程中,讓人上去測試自己的心電圖,約略解釋波圖與跳動的關係;看心臟超音波時,醫師看圖來解釋血液的流動方向,並辨認房室及血管的相對位置,另外,根據血液是遠離抑或靠近的物理原理,來看有無血液倒流以作為診斷的參考;另外,我們還參觀心血管攝影室,使我們知道目前冠狀動脈阻塞的病人,有什麼治療方法。簡單說,這是充滿知性的一堂課。
隔天的免疫風濕科,發覺這裡的病人多是女性,醫師介紹這個科大多用問診進行診斷,除了醫學知識必須懂得多,以釐清疾病間的差異,也要懂得詢問病史來取得重要線索,醫師比喻問診就像是玩連連看的遊戲,問得越多,疾病被揪出來的越鮮明,因此要怎麼與病人詳談,把疾病問出來,並加上敏銳觀察,就需要一顆心思細膩的頭腦。我也觀察到醫師對初診的病人都會做很詳細的病情解釋,甚至會用圖表作為輔助工具,其認真的態度是值得學習的地方。
跟診見習之後,還有認識這裡的社工單位,讓我們瞭解醫療社工的職務,有針對個案如家暴、獨居老人、性虐、路倒等的協助諮詢,其他的職掌還有團體諮商、急診室義工、社區服務等。我們也實際參與半小時的急診室義工,以及和社工師一同探訪家暴的個案,體認到社工在處理病人的人際關係上佔有重要的角色,而醫生也當重視他們的專業並給予尊重。
再來,還有與院牧的座談,牧師分享馬偕博士一生的貢獻,聽完了簡報很感動,一個外國宣教士從隻身前往異鄉,到興起學堂、教會,甚至蓋醫院,都是為照顧弱勢團體,使他們有良好的醫療與教育,其背後的原動力就是單純回應神的呼召。希望身為基督徒的我,也能有像馬偕這樣的精神,一生跟隨主並成為合神使用的器皿。
這次見習營,知識或心靈上的收穫都很豐富,一連串密集的課程需要反芻、不斷地反芻,醫師門診時的好榜樣,抑或專業知識的薰陶,也許到了哪個年級我才有所體悟或開竅,漫漫醫涯,要經歷的還很多,願自己常在主的道路中行走,以基督的心為心,像他們一樣也成為別人的好榜樣。